教師說課:中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的理念
——志公教育 張正乾老師
前些年,考生只要能說清教材、教法、學法、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就行了。現在教師招聘考試說課的要求越來越高,考官已經關注更深的層次,如作業設計,這是以前不必重視的點。——志公教育 張正乾老師
長期以來,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,布置的數學作業脫離學生生活,解決實際問題的少。也很少顧及學生的學習水平、智力以及個性發展的差異,均采用“一刀切”的方式讓學生“平等”地完成老師每天所布置的作業題。
很顯然這種做法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,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小學數學設計要求:
一、保證作業的層次性
對低層次學生:低起點、補臺階、拉著走、多鼓勵。 對中層次學生:有變化、多思考、小步走、多反饋。 對高層次學生:多變化、有綜合、主動走、促能力。 可將作業難易程度分為低、中、高三個層次。思維能力、理解能力都比較強的學生可選擇高,中等可選中,稍差可選低。
例:在教完“圓的面積”一節之后,我便設計了如下的作業: 低:公園里的圓形花壇半徑5米,求它的面積。 中:公園圓形花壇周長314米,求它的面積。 高:一只山羊被主人用5米長的繩子栓長著青草的長方形院子的木樁上。請問小山羊能吃光所有的青草嗎?為什么?它能吃到多大范圍的草?
二、注意作業的 實踐性
數學教材中,許多內容與社會、生活密切相關,讓學生通過觀察、考察、嘗試等活動,可加強社會認知,提升社會參與意識,促進個體社會化進程,應多設計實踐性作業。實踐性作業是一種體驗性學習,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的經驗,在實踐中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,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,再探索,再提高,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。
例:根據給出的硬紙板,尺子、剪刀、膠水,請你幫飲料公司制作一個個飲料盒的樣本。盒子:長6厘米,寬4厘米、高2厘米。并求這個盒子的表面積和容積。雖然因人而異制作的成品會有差異,但學生必能領略到實踐后的喜悅和欣慰。又如,學校附近小商店較多,在學了“統計初步知識”后,讓學生調查小商店的哪些商品最暢銷?收集數據,制成統計表,然后做出分析,說明原因。這些實踐活動,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,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三、增加作業的設計性
數學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高整體素質,培養綜合思考的能力。針對一項工程、一件制作或一個活動,讓學生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活動方案、規劃圖等,以訓練學生的創新與策劃能力,強調課程回歸兒童的經驗和生活。
四、加大作業 的 拓展性
數學教學要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方法。因此作業設計要具有拓展性。
如學了“利息”的計算后,讓學生課后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、詢問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況。布置作業:我們課本上講的都是到期取款而且不收取利息稅,而實際生活中,不但要收取利息稅,還會碰到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,在這種情況下,利息該如何計算。例:A、王叔叔存了5000元錢,存期是二年,存了一年半因急用提前支取;B、由于王叔叔工作繁忙,5000元錢原定存期是一年,結果一年零三個月支取。在這兩種情況下各得利息多少元?這種作業,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,而且使學生只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大背景緊密地聯系起來,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。
五、倡導作業 的開放性
學生選擇一個專題性項目,對其中一個領域作廣泛的學習與研究,小組對所研究的難題提出解決的方法,總結研究的結論。這種綜合聯系,能體現合作性、探究性,實踐性、自主性,是一種最具有創新色彩的作業。如在學習完《圓的面積》后設置這樣的作業:學校有一塊空地,要在這塊空地上建一個圓形的花壇,一半種花,一半種草。請你們小組為學校設計合理的綠化方案。(至少兩種,越多越好)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,同時又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,需學生展開想象設計方案,并在設計的過程中及時調整達到理想的效果。隨著設計繪圖的進行,內動、外動、互動有機結合,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,學生創造的欲望一次比一次高漲。
志公官網:http://www.0223715511.com
志公論壇:http://bbs.zgoog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