鄉村治理“減”掉了痛點,“加”出了振興
“郡縣治,天下安;鄉村治,百姓安。”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。四川省崇州市圍繞破解鄉村治理難題,探索構建了“產業功能區+鎮街+社區工作站+村”的工作體系,減掉了痛點,加出了振興。
“功能區不是簡單的園區”
2017年7月,成都市決定統籌布局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。崇州在都市農業產業功能區建設取得發展的同時,也面臨著痛點:功能區建設空間不足、主導產業鏈條較短、缺乏產業化龍頭帶動等。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創新,完善鄉村治理體系,提高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成為擺在眼前的難題。
2019年,崇州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試點縣。一年來,崇州針對鄉村治理事權不清、職能錯位等難題,構建了“產業功能區+鎮街+社區工作站+村”的新型鄉村治理體系。
“鄉村治理最終的落腳點和防護墻在鄉鎮、街道、村社區,崇州在成都率先成立農業主體功能區、產業功能區,圍繞功能區進行剝離、歸位和下沉。”崇州市委常委王成龍介紹,崇州市把鄉鎮、街道、村社區主抓經濟的職能剝離到產業功能區管委會;把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歸到鎮街和村社區;把部門該有的行政審批職能下沉到管委會、鎮街和村社區。
“管委會不是‘第二政府’,功能區不是簡單的園區。”王成龍說,根據區域資源稟賦、業態特點進行產業發展、規劃建設和招商引資,避免鄉鎮各自建設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。同時,打造15分鐘公共服務圈,鄉村治理去行政化,提升了基層的治理能力。
目前,崇州市已將原有25個鄉鎮(街道)調整為15個,253個村(社區)調整為172個,設置社區工作站11個、審批服務中心15個、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3個,整合下沉175項政務服務事項。
農民變工人,田地變景區
霧氣繚繞的湖邊,錯落有致地矗立著白色帳篷式火鍋包間,夜幕降臨,燈光秀把天空染得五彩斑斕。作為曾經的相對貧困村,崇州市白頭鎮大雨村以林盤為依托,打造出的田園綜合體項目——“鮮道·幸福里”,成為當地“網紅”打卡點。
林盤是鄉村院落與周邊高大喬木、竹林、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田間綠島,是四川鄉村特有的一種居住模式。大雨村現存川西林盤20個,其中保護性林盤9個,面積180畝。根據現有資源狀況,大雨村結合農業功能區總體規劃和白頭鎮鎮域規劃,編制了產業發展方案。
農民變產業工人,林盤田地變景區。大雨村通過引導群眾參與、統籌產業項目、社會資本注入等方式,在聚焦林盤等“末端”治理的基礎上,實踐出“融資造血”集體經濟發展模式。2019年白頭鎮大雨村實現全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11萬元,戶均增收3000余元。
2019年,崇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625元,城鄉收入結構比1:1.65,被評為四川省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試點縣。
探索基層治理的“群眾路線”
從原來的“成都市100個相對貧困村”變成了如今的“全國最美休閑鄉村”,白頭鎮五星村完成了蝶變。2012年以來,五星村將居民集中居住點與生態景觀打造相結合,打造“生態濕地、健康食地”。目前全村民宿客房已達200余間,2019年客房入住率平均達到70%以上。
“以前村里垃圾亂堆亂放的現象很嚴重,現在村民們都自覺維護公共環境衛生。發展民宿接待之后,環境與他們的收入就息息相關了。”五星村黨委書記高志偉介紹,五星村讓村民主動參與鄉村治理工作,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推動鄉村治理高效進行。
五星村還定期舉行五星好家庭評比和最美微田園評比,激發群眾參與治理的內生動力,破解了新村綠化面積大、前期投入高、后期維護難的課題。
“以往城鄉之間在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,而崇州在社區工作等方面的探索正逐步縮小差距。”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張社梅表示。
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運陳認為,崇州的鄉村治理經驗是一個既符合政策要求,又具有實踐基礎,更契合民心所向的鄉村治理新模式,具有較為廣闊的可借鑒價值。
(記者董小紅,參與采寫吳曉)
原文標題:鄉村治理“減”掉了痛點,“加”出了振興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xinhuanet.com/politics/2020-12/03/c_1126814508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