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,我們從一窮二白到現在,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世界矚目。特別是近年來,電子商務、微商營銷等大數據的應用發展更是迅猛,而農業就在科技創新與發展中得到了轉型升級。
實際上,由于農業基礎數據數據資源薄弱、數據結構不合理、數據標準化與規范化程度低等原因,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建設步伐。一是家底不清。我國缺少對農業土地普查、農業分析系統性數據積累,水資源的調查評估也比較為欠缺。二是農業信息數據研究與建設滯后。目前,我國已經是農產品凈出口國,但是仍有大量“三農”信息的滯后、欠缺、封閉,嚴重制約了全球視野下開展農業管理的科學決策的科學性、準確性和系統性。三是農業信息數據處理分析技術欠缺。
2014年6月23日,阿里巴巴與廣西簽訂合作協議,通過互聯網、大數據+云計算這個平臺,一天的時間,在網上就賣掉了百色市一個品種的芒果45噸。官方數據統計,2013年,阿里巴巴平臺上,經營農產品的賣家數量達到了39.4萬個,農產品銷售同比增長112.2%。農產品電子商務正在成為農民增收的新業態!
因此,我們應該抓住科技創新大數據發展的機遇,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:
一是加強數據科學體系建設,豐富數據科學理論方法。實踐表明,農業信息科學的新概念、新方法的創新,是引領農業信息技術重大變革、促使農業生產發生巨大飛躍的重要引擎。應抓住大數據發展的機遇,在農業監測預警技術、大數據可視化呈現與精準化推送等方面加強研究,形成系統化、全面化和深入化的理論支撐。
二是構建農業基準數據、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支撐。根據我國農業資源薄弱、數據結構不合理等問題,結合我國政府相關部門關于農業方面的措施,建立現代農業自然資源、生產、市場、農業管理等基準數據,并對數據采集、傳輸、存儲等制度標準,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。
三是加強大數據下農業智能模型系統的研發,推動農業轉型升級。數據的處理分析能力是大數據技術的核心。應該針對我國農業領域多數難以挖掘的數據現狀,應用大數據新技術,建立有效的模型對數據進行處理,輔助農業決策,實現決策的智能化、精確化和科學化。
四是倡導數據開放,服務和引領農業發展。數據的開放有助于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。為此,要加強數據立法,為農業信息公開提供法律保障;形成數據開發體制和機制,保證在數據會商、開放標準、發布規范等方面的切實可行;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制度,為農業生產發展、市場監測、農業管理提供信息支持,引領農業發展。
志公官網:http://www.0223715511.com
志公論壇:http://bbs.zgoog.cn